青岛的发展很快, 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但有时候 总喜欢怀念一些事, 怀念一些人 怀念一段岁月 它无声的带走了一些美好
留下了一些遗憾
今天编发的这一组图文源自网友“中国之声639”于2009年发表于蜂鸟摄影论坛的寻梦·青岛老照片重拍系列,因图片较多,编辑节选后分上下两期发布。文中存在错误之处,敬请谅解并批评指正!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或许这些改变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只是你没有留意,那么通过老照片的今昔对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909年正在建设中的基督教堂
2009年12月6日在外出拍片时,去了观海山,发现东面的基督教堂搭起了绞手架,正在维修。巧的是100年前的1909年基督教堂正在建设中,而100年后的今天,它正在维修。情景是多么的相似,是巧合?还是上帝的旨意?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场景是肥城路靠近中山路一段的街景。老照片中的建筑分别是海恩商业大楼、圣弥爱尔大教堂、希姆森公寓......肥城路街景·2009 新照片拍摄于肥城路,老照片中除了圣弥爱尔大教堂还在之外,其他两座经典老楼已成为新建筑......这是一张日占时期天津路口以北山东路(中山路)的老照片,照片左侧的建筑是老字号春和楼,尽头的尖顶建筑是胶澳商埠电汽所,右侧高层的建筑是老国货公司,二层楼建筑是一些商铺,现在是海滨食品店、盛锡福、妇女用品商店。
天津路口·2009
北京路·上世纪30年代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北京路的一个场景,从照片上来看,当时的北京路还是很繁华的,第二栋三层楼就是谦祥益,墙上有皮货的广告,行人川流不息,还有警察维持秩序。北京路·2009
新照片拍摄位置中山路即墨路口,两张照片对比,右侧的老建筑基本变化不大,但昔日的繁华早已逝去。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场景是河北路以西的天津路。
天津路·2009
新照片拍摄于天津路、河北路口,两张照片对比,已很难看出当年天津路的踪影,风景远不如当年。老照片中左侧的老建筑还在,有意思的是右侧这个很大的灰色三层楼只拆除了一半,只有建筑物上的山墙还留有当年的一点踪影,现在一楼是一些商店,楼上是居民楼,被拆除的一半紧接着老房子新建了一个6层的居民楼。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场景是圣弥爱尔大教堂及周边的场景,当时后海四川路一带还是一片滩涂,能清楚地看见圣弥爱尔大教堂周边的曲阜路和德县路,照片左侧的两个烟囱是位于广州路3号的库麦尔电灯厂,早已拆除。观海山远眺圣弥爱尔大教堂·2009 新照片拍摄于观海山,两张照片的构图基本一致,因为观象山的山顶非常小,拍摄位置很好定位。两张照片对比变化非常大,圣弥爱尔大教堂周后期新建了N多建筑,画面下方的这个小楼挡住了教堂周边的两条道路,唯一没变的是圣弥爱尔大教堂和他周边的几栋老建筑。胶澳警察署·1905
这张照片时拍摄于1905年的胶澳警察署,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29号,建于1904年,为德国占领时之“胶澳租借地”警察署,设有巡捕和警官,并统辖青岛区和李村区两个警署。该警察署为德式3层建筑,房顶坡度较大,覆以红筒瓦,中部为一方形高耸钟楼,既可报时又可供了望之用,是青岛市五大钟楼之一。
青岛市公安局·2009
新照片的拍摄位置在蒙阴路,从两张相距100年的照片来看,主建筑基本没有变化,而且保存得十分完好,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唯一的变化是大门外建了围墙并栽植了松树。
聊城路·上世纪20年代
老照片拍摄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聊城路,聊城路在日占时期是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街,道路两边的建筑物上全是广告牌,周边几条街道都是日本人的居住区,照片中右边的丁字路口就是市场一路。解放后,聊城路上大部分成了居民楼,由于日本房屋结构为砖木,后陆续被拆除。新时期以来全面改造聊城路,全国闻名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市,在聊城路上建了室内市场,同时又有几处市场建成,聊城路沉寂多年,又成为一条商业街。聊城路·2009
新照片拍摄于聊城路和市场一路路口,聊城路一带因先后经过市场三路和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市两次大的改造,老照片中的建筑物几乎全部拆除。目前聊城路上仅有武城路至吴淞路之间的几栋老建筑环保留着,全部为居民楼。
这是一张日占时期的老照片,场景是聊城路南段。
新照片拍摄于聊城路南段,两张照片对比变化还是很大的。解放后,聊城路上大部分成了居民楼,由于日本房屋结构为砖木,后陆续被拆除。照片中左侧的老建筑已全部拆除,右侧老建筑保留。堂邑路·上世纪20年代 堂邑路是一条非常短的路,1914年日占青岛后,这一带成了日本人的势力范围。这一带的建筑主要以日式建筑为主,风格上与欧洲人区的建筑有较大的区别。
从新老照片的对比来看,堂邑路变化非常大,西边的老建筑在建胶济铁路复线时全部拆除,市场三路路口的邮电局大楼于80年代拆除,盖了新的邮政大楼。
这是一张拍摄于日占时期招远路的老照片,这一带是当时日本人的生活居住区,照片中的建筑一楼多是一些店铺,二楼是住宅。这一区域的建筑多是一些日式砖木结构楼房,解放后陆续拆除,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三路综合改造中大面积拆除,现在仅剩下市场一路部分老建筑。
新照片拍摄于招远路,这一带的道路非常窄、行人非常多,老照片中的建筑基本上都拆除了,只有照片左侧市场一路的部分老建筑还在,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道路尽头位于武定路上的老建筑也拆除了,建了画面中这个粉色的高楼。 这张老照片的具体拍摄时间不祥,从照片上的街景、人物的穿戴来看,是日占时期日本人生活区,应该是市北区聊城路附近。由于80年代以后,这一区域先后经过了市场三路、901人防工程等两次大的改造,聊城路两侧的老建筑几乎全部拆除,老照片内的所有景物已不存在,因此,给新照片的拍摄和定位带来很大难度--------这是所有老照片重拍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张(没有任何地标)。但从老照片中道路的宽度、坡度、走向以及人行道的高度等细节来分析,可能是市场二路这个口。市场二路·2009 新照片是在市场二路上拍摄的,老照片中的景物已不存在了,只有周边的道路依旧。两张照片的差别是很大的。场景已经不如当年。市场三路·上世纪40年代
1945年以前,市场三路的商店大部分是日本人开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三路大规模重建,北侧全都盖起新楼,昔日的“人民商场”改建成了30层的振业大厦。
新照片拍摄位置在市场三路路口,两张照片对比,右侧的老建筑基本没变(现在也全没了),左侧的老建筑在1980年代中全部拆除,老邮局拆除后建了新的邮电大厦,就是现在工商银行的位置,人民商场拆除后建了30层高的振业大厦,整条路的风景与当年比较相差甚远。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初的老照片,场景是中山路、兰山路口街景。当时中山路1号国际俱乐部还没建是一片空地,照片右侧是两座临时房,照片后方的三栋楼是位于广西路上一公寓楼、医药商店(俗称红房子)和兰德曼商业大楼。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在1906—1910年之间。德占初期的路灯都在马路中央,很多老照片中可以见到这一景观。中山路、兰山路口街景·2009
新照片拍摄位置在兰山路口,老照片中广西路上的3栋老建筑还在,被后来建的国际俱乐部、华能大厦遮挡。两张照片相距100多年的照片相比,变化是很大的。这是一张日占时期的明信片,拍摄时间大约在上世纪40年代初,照片中的场景是前海一线,照片从左至右的建筑分别是德华银行、亨利王子饭店的东、中西馆。 新照片拍摄于2009年,位置在栈桥入口处。两照片相比,除德华银行、亨利王子饭店中馆还在,亨利王子饭店东馆、西馆先后拆除分别建了泛海名人酒店和青岛报业集团大楼。另外,照片右侧于上世纪80年代拆除老饭店后原址建了新的东方饭店(22层白色建筑)。由于市南区的前海一带被列入老城的保护区,因此这一带没有高层建筑。这张老照片拍摄的是德占初期的栈桥,当时照片中前海一带都是一些临时性建筑,胶海关正在建设中,只有中山路、湖南路口有一栋正规的建筑(贝格学生公寓)老照片中左侧第二栋建筑。栈桥·2009 新照片拍摄于栈桥,两张相距100多年的照片相比,变化非常大。栈桥经多次改造,已成为今天的样子。老照片中岸边的所有建筑均已拆除。
栈桥俗称前海栈桥,被视为青岛市重要标志,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码头。
两张照片照片对比变化非常大,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政当局投资25.8万元扩修,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桥身延长至440米,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半圆形防波堤,堤内新筑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回澜阁。从此,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
这是拍摄于1947年的一张老照片。老照片中的几个建筑分别是青岛礼堂、圣弥爱尔大教堂、国民党青岛市党部、Max Grill洋行、胶州邮局、勃德维希商业大楼。现在只有青岛礼堂、圣弥爱尔大教堂、胶州邮局三栋建筑还在,其他的均已拆除。前海·2009
新照片拍摄于栈桥,由于老照片中的多数建筑已拆除,拍摄时以青岛礼堂和圣弥爱尔大教堂为参照物,两照片拍摄角度、构图基本一致。两张照片对比变化很大,勃德维希商业大楼早已拆除,2001年原址建了青岛报业集团办公大楼(照片右侧),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和右边的三层楼也拆除,1993年原址建了华能大厦。这是一张拍摄于栈桥北侧的老照片,具体拍摄年代不详,场景是太平路沿岸的风光,画面中的建筑从左至右分别是国民党市党部、Max Grill洋行,亨利王子饭店西、中、东馆,德华银行。栈桥北侧的花坛·2009
新照片拍摄于栈桥北侧,两张照片对比变化非常大,花坛已拆除,地面进行了硬化,栽植了许多松树。老照片中太平路沿岸的建筑多数已拆除,只保留了德华银行(现为一居民楼)、亨利王子中馆(现在的栈桥王子饭店),这一线的风光1993年以前基本上是当年的样子,现在的风景远不如当年。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照片,具体拍摄时间不祥,场景是太平路沿岸,画面中的建筑从左至右,分别是Max Grill洋行,亨利王子饭店西、中、东馆,右侧的山是信号山,山的左下方隐约可见基督教堂,另外还可以看见广西路上的胶州邮局。
新照片拍摄于栈桥,两张照片比变化是很大的,老照片中太平路一线的老建筑只保留了亨利王子饭店中馆一栋,其他老建筑先后拆除。前海一线1993年以前基本保持原样。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初的老照片,场景是太平路西段。当时这一区域离火车站、栈桥非常近,照片中的建筑大多是一些洋行和海关的仓库。照片中门前有旗帜的建筑是著名的“礼和洋行”,这一建筑被保留下来。太平路西段·2009 两张相距100多年的照片对比,变化非常大,在上世纪90年代火车站的综合改造中,老照片中只有两个建筑保留,其他的建筑全部拆除,一个是礼和洋行,另一个是位于太平路、河南路口的污水泵房,就是老照片最右侧那个小建筑。太平路德占时期叫威廉皇帝大街,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上世纪初的太平路,照片中的几个建筑分别是德华银行、亨利王子饭店、叶施克纪念碑等。太平路·2009
从两张相距100年的照片来看,变化是很大的,亨利王子饭店的东、西馆已拆除,分别建了范海名人酒店和青岛报业集团。老照片中叶施克纪念碑已拆除,现为一花坛。只有德华银行和亨利王子饭店中馆(现在的栈桥王子饭店)两栋老建筑保留。霍恩佐伦街(今天的兰山路)·德占时期 上世纪初,大港码头尚未兴建,前海栈桥就成了过驳起卸进口货物的码头,霍恩索伦街(兰山路)为此一度繁荣。很短的时间里,来自德国的商业公司就陆续在这里开设了哈利洋行、顺和洋行和禅臣洋行,还在霍恩佐伦街上设立了建筑事务所,包揽了早期相当数量的工程设计和施工。老照片拍摄的是兰山路、河南路路口,照片右侧带八角形塔楼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哈利洋行办公楼,建于1902年,他的对面是顺和洋行的办公楼,道路尽头的建筑为火车站钟楼,从两张相距100多年的照片对比来看,老照片中的兰山路上的所有景物已不存在,只有道路尽头的火车站,先后经过两次大的修缮后依然存在,但也不是原装的喽,兰山路两侧的老建筑全部拆除并建了新的居民楼,风景已远不如当年。这张老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初,场景是为于兰山路上的车站饭店,建于1902年。1904年山东铁路的全线贯通,使青岛火车站这一片临近海关和旧港区的区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车站饭店便是这种迅速膨胀的建筑活动的一部分。从老照片上看当时饭店周边还是一片空地,是兰山路上最后出现的一栋德国建筑,处在街道的西部边缘并邻近车站广场,是昔日霍恩佐伦街(兰山路)上惟一保留下来的德国建筑。
车站饭店·2009
新照片拍摄于火车站广场,两张相距百年的照片对比,变化是很大的。车站饭店左侧的二层楼已拆除变为一花园,周边增加了许多建筑。上世纪20年代,车站饭店不再是旅馆成为居民楼,30年代成为铁路职工宿舍,本世纪初曾发生过一场火灾,修复后住户迁出,后改为多家快餐馆经营。作者通过搜集到的这些老照片,为我们呈现了几十年前乃至一百年前的青岛风貌,又找到这些老照片的拍摄地点,重新拍下了2009年的风景,尽可能用一样的角度和焦距。让读者去感受昔日青岛的气息,去了解那些尘封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去见证岛城历史不断变迁的过程。青岛的每一方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栋遗存建筑,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沉淀。回望历史,沧海桑田,山川巨变,那些曾经触目可及的物事,正慢慢变成日渐淡忘的记忆。明日请继续关注《青岛老照片重拍回顾,百年街景今昔对比(下篇)》本组图文编辑源自【蜂鸟摄影论坛】,作者“中国之声639”,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照片版权为作者所有,如无许可请勿转载引用! 喜欢请关注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我在看 帮忙点赞~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